我跟你说,当我第一次在手机上刷到“90几岁生儿子”这几个字的时候,我第一反应是,哪个小编又在冲业绩了?这年头,为了流量,标题党简直无所不用其极。我手指一划,准备看下一条更“正常”的新闻。
但不知怎么,那几个字就像有钩子,把我给拽了回来。
我点进去,照片赫然在目。一张沟壑纵横、饱经风霜的脸,抱着一个皱巴巴、像小老头一样的新生儿。那不是演的,不是P的,那是一种无法伪装的、属于生命初始的混沌和生命尽头的沧桑交织在一起的画面。冲击力,太强了。
评论区直接炸了锅。一半是惊叹“老爷子威武”,另一半是痛骂“自私至极”。剩下的一些,像我一样,愣住了,不知道该说什么。
九十多岁。不是六十。不是七十。是九十多。
这是一个什么概念?这意味着,你的同龄人,要么早已化作尘土,要么就是在养老院里,连自己是谁都快忘了。而你,你居然,生了个儿子。这已经不是医学奇迹了,这简直是挑战自然法则,是对时间竖起的一根中指。
我脑子里开始疯狂地转。
首先,是生理上的巨大问号。这……科学吗?我们都知道,男性的生育能力虽然不像女性那样有明确的“更年期”,但质量和数量的断崖式下跌是必然的。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,他的身体机能,就像一台运转了一个世纪的老旧机器,每个零件都在吱嘎作响,随时可能报废。而就是这么一台机器,居然还能生产出最精密、最复杂的“零件”——一个活生生的人?这背后,是天赋异禀,还是现代医学的强行干预?如果是后者,那我们是不是得问一句,为了什么?
然后,我的视线,从那个创造了“奇迹”的老人,转移到了那个刚刚降临世界的孩子身上。
这才是整个事件里,最让我感到心头发紧的地方。
我们常说,父爱如山。可这座山,如果从一开始就是一座即将崩塌的火山呢?当这个孩子学会叫“爸爸”的时候,他的爸爸可能已经听不太清了。当他背起书包上小学,开家长会的时候,他的同学会不会指着他爷爷的爷爷说:“看,那是他爸爸?”当他进入青春期,最需要一个父亲作为榜样、作为力量、作为偶尔可以叛逆一下的对手时,他面对的,可能是一张病床,或者更残酷,一个冰冷的相框。
这不是悲观,这是概率,是现实。
父爱,不仅仅是基因的延续,更是一种漫长、沉重、需要耗尽心力的陪伴。是你在半夜发烧时,能抱着你冲向医院的臂膀;是你在外面受了委屈,能为你撑腰的脊梁;是你在人生迷茫时,能给你指个方向,哪怕只是聊聊天、喝顿酒的那个身影。
而一个90几岁生儿子的父亲,他能给予的,除了生命本身,还剩下多少“陪伴”的额度?十年?五年?甚至更短。他的人生起跑线,直接连着另一个人的终点线。这是一种何其沉重又何其荒诞的命运。
我甚至在想,这算不算一种极致的自私?
为了满足自己“老当益壮”的证明,为了所谓的“延续香火”的执念,就将一个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,让他从出生的那一刻起,就注定要面对一场过早的离别。他的童年,注定要被“死亡”这个沉重的话题提前笼罩。别人家的孩子在草地上撒欢,他可能要学会怎么给爸爸喂药、推轮椅。
这公平吗?
当然,肯定会有人反驳我。说不定人家里有矿呢?钱能解决一切问题。请最好的保姆,上最好的学校,留下一辈子都花不完的信托基金。物质上,这孩子可能是顶配。
可人的成长,从来都不是只靠物质堆砌起来的。那些最珍贵的、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东西——父亲的拥抱、共同的记忆、潜移默化的影响——这些,拿什么来换?
这整件事,就像一个巨大的伦理争议漩涡。我们一边为生命的顽强喝彩,一边又忍不住为这顽强背后,那份近乎残酷的自我满足而心惊。
我不是法官,无权审判任何人的选择。或许,在那位九旬老父的眼里,能在生命的最后阶段,亲眼看到自己血脉的延续,听到一声“爸爸”,就是超越一切的幸福。他可能觉得,他给了孩子生命,就是最大的恩赐。
我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,一个同样为人父的人,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。
我想象着那个孩子,二十年后,他长大了。当他回头看自己的人生,他会如何评价他那个创造了“神话”的父亲?是感激?是埋怨?还是,一种五味杂陈、无法言说的复杂情感?
一阵风吹过,新闻的热度就过去了,故事也就散了。只留下那个孩子,在他未来漫长得多的岁月里,去独自品尝、独自理解,自己那个90几岁生儿子的爹,究竟给了他一份怎样的礼物,或是一份怎样的……枷锁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