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掰开一只满黄流油的大闸蟹,看着那橘红色的蟹黄、白玉似的蟹膏,我脑子里总会冒出个特不合时宜的问题:这家伙,究竟是多大,才开始干这“传宗接代”的伟大事业的?
你问螃蟹几岁生宝宝?嗨,这问题问得,就好像问一条鱼游了多少公里一样,有点……找不着北。为啥?因为对螃蟹来说,年龄不是按“年”这个单位来算的。它们的一生,是用一次又一次的蜕壳来计量的。每一次蜕壳,都是一次重生,一次赌命。
你得想象一下那个画面。
一切的开始,根本不是一只威风凛凛、横着走的螃蟹。而是悬浮在水里,小到几乎看不见的——蚤状幼体。对,就是像个小跳蚤一样的东西。它们随波逐流,是水里所有大一点生物的免费午餐。十万个兄弟姐妹,能活下来一个,都算是祖坟冒青烟了。
活下来,就是天选之子。经过几次蜕变,它们会变成大眼幼体,这时候才稍微有了点螃蟹的雏形。然后,它们沉到水底,进行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蜕壳,变成一丁点大的小螃蟹,我们叫它“豆蟹”。花生米见过吧?比那还小。这时候的它们,脆弱得像纸糊的,随便一条小鱼路过,都能把它当点心给吃了。
它们的童年和少年,就是一部“吃饭、长大、躲猫猫”的血泪史。它们会疯狂进食,积蓄能量,然后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蜕壳。从“豆蟹”到“扣蟹”(大概指甲盖大小),再到我们有时候在菜市场能看到的“黄毛蟹”,最后长成一只标准的“青蟹”。
这整个过程,大概要蜕上十几次,甚至二十次壳。每一次,都是在鬼门关前走一遭。因为刚蜕完壳的螃蟹,全身是软的,就是传说中的“软壳蟹”,毫无防御能力,只能找个犄角旮旯躲起来,祈祷自己别被发现。等新壳硬起来,它就长大了一圈。
好了,重点来了。在成为“青蟹”之后,它们就像是人类的青春期,精力旺盛,食欲冲天,但脑子里还没那根弦。它们的目标只有一个:吃!长得更大!更强壮!
直到……最后一次蜕壳。
这一次蜕壳,对它们来说,意义非凡。这不只是体型上的又一次飞跃,更是生理上的彻底成熟。雄蟹的蟹钳会变得异常硕大,充满力量,这是为了打斗和求偶。而雌蟹呢?她的腹部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个“脐”,会从原来的尖形(尖脐),变得又圆又宽(团脐)。这个变化至关重要,因为这个变宽的腹部,就是它未来的“育儿袋”,是用来抱住成千上万粒蟹卵的。
所以,兜兜转转,回到那个最初的问题:螃蟹几岁生宝宝?
一般来说,从一个受精卵到能挑起传宗接代大梁的成年蟹,这个过程,快的话一年多,慢的也得两年光景。是的,你没看错,大概就是一到两年的时间。它们用这一两年的时间,完成了从浮游生物到“准妈妈”的惊天逆袭。当雌蟹完成这最后一次“性成熟”蜕壳,变成了“团脐”母蟹,她就已经准备好了,随时可以迎接爱情,孕育下一代。
秋风一起,水温一下降,就是它们生命中最浪漫也最壮烈的时刻。成群结队的螃蟹,会从它们生活的湖泊、河流,浩浩荡荡地向着咸淡水交界的河口地带迁徙。这是一场为了繁衍的“长征”。
在这场旅途中,它们会完成交配。雄蟹会用它的威武大钳,保护着心仪的母蟹,尤其是在母蟹刚刚完成最后一次蜕壳,身体还很柔软的时候。交配完成后,雄蟹的使命就算完成了,而母蟹真正的考验,才刚刚开始。
受精卵并不会立刻排出,而是在母蟹体内进一步发育,吸收着蟹黄的营养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吃到的母蟹,蟹黄会那么丰腴、甘香。那不仅仅是脂肪,那是生命的精华,是未来无数小螃蟹的“口粮”。
等到时机成熟,母蟹会把成千上万粒受精卵排出来,用她那宽大的腹足紧紧地抱在怀里。这时候的母蟹,我们叫她“抱卵蟹”。她几乎不怎么吃东西了,所有的能量,所有的心神,都给了肚子底下那沉甸甸、黑压压的一片。她会不断地划动腹足,给这些卵宝宝提供氧气,清理掉上面的杂物。任何风吹草动,都会让她紧张万分。她抱着这些希望,直到它们在适宜的水域里孵化成新一轮的蚤状幼体,重新开始那个九死一生的轮回。
所以啊,下次当你再举起蟹八件,对着一只膏肥黄满的螃蟹准备大快朵颐时,不妨多想一秒。它可能只有“一岁”或者“两岁”,但它已经走完了我们难以想象的艰辛旅程。你品尝的,不只是一口鲜美,而是一个母亲,用整个生命周期写下的,关于繁衍的悲壮史诗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