朋友圈里又双叒叕刷到那张所谓的“几岁生娃表”。红红绿绿的格子,像一份人生KPI考核表,精准地标注着23-28岁是“黄金期”,29-35岁是“白银期”,过了35岁,哦豁,直接被打入“高危”冷宫。
说真的。
每次看到这种东西,我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念头不是“啊,我得抓紧了”,而是一股子无名火。
这都什么年代了,怎么还有人试图用一张冷冰冰的表格,去规划一个活生生的人,最复杂、最神圣、也最“一地鸡毛”的决定?
最佳生育年龄?听起来真美。
表格上说,二十五六岁,身体机能巅峰,卵子质量最好,产后恢复神速。听着是那么回事,简直是天时地利。可它偏偏忘了问一句:二十五六岁的我们,在干嘛?
我回忆了一下我的二十五岁。刚毕业没两年,在职场里像个陀螺一样被抽得团团转,每天挤着早晚高峰的地铁,累得回家只想“葛优躺”。工资呢,付完房租,除去吃喝,能攒下几个子儿都得谢天谢地,标准的“月光美少女”。那个时候,我的安全感是下个月的薪水,我的梦想是换个离公司近一点的房子。
你跟我谈生娃?拿什么生?用爱发电吗?
用那份还不稳定的工作,还是那个自己都还没活明白的灵魂?
诚然,有些女孩在这个年纪就遇到了良人,家庭条件也允许,早早地完成了人生大事,那是一种幸运,值得祝福。但把这种“幸运”,包装成所有人都该遵循的“标准答案”,去碾压那些还在为生活本身而拼尽全力的同龄人,这,就是一种傲慢,一种绑架。
再说说那个所谓的“高龄产-妇”门槛——35岁。
这个词,简直是悬在所有30+未育女性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仿佛一过这个生日,你的身体就“duang”一下,贴上了“危险品”的标签。
可事实呢?我身边太多35岁以后才成为母亲的朋友。
她们有一个共同点:笃定。
她们不再是那个会对未来感到迷茫的小姑娘了。她们多数有了稳稳当当的事业,有了一笔可以应对突发状况的积蓄,看过了世界,也看清了自己。她们选择的那个男人,大概率是经过了时间考验,能并肩作战的“战友”,而不是一个需要她去当妈的“巨婴”。
她们要孩子,不是因为“到点了”,不是因为父母催促,更不是因为一张破表的恐吓。
是因为,她们发自内心地,准备好了。
准备好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,准备好处理那些琐碎到令人抓狂的屎尿屁,也准备好接受自己身材的走样和精力的下降。那是一种,你半夜被娃哭声吵醒,看着身边睡得像头猪的队友,一瞬间想把他踹下床但最终只是叹了口气,爬起来冲奶粉时,心里依然觉得“这小东西真可爱”的笃定。
这种心理上的准备,恕我直言,比所谓的“最佳卵子质量”,重要一万倍。
所以,如果要我来做一张“几岁生娃表”,它绝对不是按年龄划分的。
它应该是一张“人生准备情况自查表”。
第一格:你的“心理账户”准备好了吗?
你是否做好了告别大部分“自我时间”的准备?那些说走就走的旅行,周末睡到自然醒的懒觉,跟朋友通宵K歌的夜晚……它们在未来好几年里,都会变成奢侈品。你,接受吗?
第二格:你的“经济账户”准备好了吗?
钱不是万能的。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。尤其是在养娃这件事上。我说的不是要你家财万贯,而是你有没有一笔“抗风险基金”?能在孩子突然生病、或者自己需要暂时停工时,不至于让整个家乱了阵脚。
第三格:你的“伴侣账户”是资产还是负债?
这是最最最重要的一项!请你,擦亮眼睛,好好看看你身边那个人。他是把你当成并肩作战的合伙人,还是一个免费的子宫和保姆?他会在你孕吐到怀疑人生时给你递上一杯温水,还是只会说“哪个女人不生孩子,就你矫情”?他愿意主动学习如何换尿布、拍嗝、哄睡,还是把一切都当成“女人的事”?
如果你的伴侣是“猪队友”,那我劝你,无论你是在20岁的“黄金期”还是30岁的“白银期”,都请三思。因为丧偶式育儿的苦,比高龄生产的风险,要大得多得多。
第四格:你的“自我账户”丰盈吗?
在成为“妈妈”这个角色之前,你首先是你自己。你有自己的热爱,有自己的朋友,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吗?一个内心丰盈的母亲,才能给孩子一个更广阔的世界。而不是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,把自己消耗成一个怨妇。
所以,姑娘们。
别再被那张可笑的“几岁生娃表”PUA了。
什么时候生孩子,从来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。有人二十出头就喜得贵子,有人四十岁才迎来自己的天使。生命的花期,各有不同。
真正的最佳生育年龄,不是一个数字,而是一个时刻。
是你和你的爱人,都准备好,张开双臂,去迎接那个将彻底改变你们生活的小东西的时刻。是你觉得,你的世界足够大,足够温暖,可以再容纳一个小人儿,陪他一起慢慢长大的时刻。
那张表,撕了吧。
去过你自己的生活,去跑你自己的节奏。时候到了,你的身体和你的心,会告诉你答案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