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福生几岁了?这个问题的答案,藏着一个时代的风骨。

脑子里突然就冒出个念头,没来由的:何福生几岁了?

这问题问得真奇怪。像我这样的人,平时追的是新剧,刷的是短视频,关心的是哪个流量明星又有了新动态。何福生,这个名字,像是我爷爷书柜里一本蒙了灰的旧书,你知道它分量很重,但你就是想不起来上次翻开是什么时候。

可今天,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,我就是想掰扯掰扯,何福生几岁了。

我第一次在电视上见他,那得是多早以前的事了?我家电视还是那种大屁股的,开机要预热半天,屏幕上偶尔还飘雪花。他就那么出现在画面里,不是主角,戏份也就那么几场,可那股子劲儿,绝了。真的,就是那股劲儿。现在的年轻演员,好看是真好看,精致得跟P出来的图一样,但身上缺了点东西。缺了点什么?说不清,可能就是何福生他们那代人身上那种,被生活啃过、被岁月磨过,但腰杆子依然挺得笔直的“人气儿”。

他的眼睛里有钩子,能把你的魂儿勾进去。他一笑,不是那种标准化的八颗牙,嘴角的褶子堆在一起,你能从那褶子里读出故事来。他一怒,不是干吼,是那种从丹田里顶上来的气,整个人的气场都变了,压得你喘不过气。

那时候我还小,根本不懂什么叫表演。我只知道,这个人,是真的。

后来长大了,看的东西多了,也学了些花里胡哨的词,什么“体验派”、“方法派”。回过头再去看何福生的作品,才咂摸出点味儿来。他哪有什么派别?他就是他自己,他把自个儿活成了角色,或者说,他把每个角色都当成一段命来活。他演一个木匠,你就能闻到他身上那股刨花的味儿;他演一个潦倒文人,你就能从他佝偻的背影里看到被现实压弯的风骨

这就是匠心。一个现在快被用烂了的词。动不动就匠心,做个面包是匠心,调杯奶茶也是匠心。可真正的匠心是什么?不是摆拍,不是营销,是把一件事,用一辈子的时间,不声不响地,做到极致。何福生就是这样的人。你很少在热搜上看见他,他不上那些吵吵闹闹的综艺,不搞什么粉丝经济。他就那么安安静静地,在一个又一个剧组里,雕琢着他的角色。

所以,当我突然想问“何福生几岁”的时候,我其实不是在关心一个具体的数字。

我是在怀念。

怀念那个我们还能沉下心来看一部好剧的年代。怀念那个演员还被叫做“文艺工作者”,而不是“艺人”的年代。怀念那个,一个人的价值,是通过他的作品,而不是他的流量来衡量的年代。

我们这个时代,太快了。快得像一辆失控的列车,每个人都被裹挟着往前冲,生怕被甩下。我们习惯了三分钟看完一部电影,习惯了十五秒的感官刺激,我们好像……失去了等待一朵花开的耐心。而何福生,和他的同辈人,他们就是那些慢慢开放的花。他们的香气,不是扑面而来的浓烈,而是需要你静下心,凑近了,才能闻到的,悠远而持久的淡香。

我上网查了查。原来,他已经过了古稀之年。

七十多岁了啊。

这个数字砸在我心上,有点闷,有点疼。我脑海里浮现出的,还是那个在黑白电视里,眼神明亮的青年。时间真不是个东西,它悄无声息地,就把一个人的青丝染成了白雪,把挺拔的身躯刻上了年轮。

他还在演戏吗?当然。只是演得更少了,也更“藏”起来了。他不再是主角,甚至不是重要的配角,他可能就是那个在街角茶馆里,一晃而过的老头,几句台词,一个眼神,然后就消失在人海里。可只要他一出场,哪怕只有几秒钟,整个画面的气场就不一样了。他就像一根定海神针,往那一站,那些飘着的、浮夸的东西,就都得往下沉一沉,落到实处。

这就是一个老戏骨的价值。他不再需要用大段的台词和激烈的冲突去证明自己。他的存在,本身就是一种证明。他脸上的每一道皱纹,都是戏。

所以,别再问何福生几岁了。

年龄对他这样的人来说,有意义吗?没有。一个把生命融入艺术的人,他的艺术生命,是超越了物理年龄的。只要他的作品还在,只要还有人能从他的一个眼神里读出万语千言,他就永远年轻,永远是我们记忆里那个,闪闪发光的样子。

只是,我们这个时代,还配得上拥有多少个像何福生这样的“老东西”呢?

我不知道。

我只知道,我很庆幸,我的成长记忆里,有他。


已发布

分类

来自

标签: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