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起清宫剧,大家伙儿的焦点总在九子夺嫡、后宫争宠上。但今天,咱不聊那些波澜壮阔的大事,就扒一扒一个听起来有点“离谱”的皇家私事儿——康熙几岁生娃?
直接上答案吧,别绕弯子了:十二周岁。换成咱们老祖宗的算法,虚岁十三。
对,你没看错,就是那个还在上初中的年纪。
我第一次知道这个数字的时候,下巴都快惊掉了。十三岁,搁现在,那还是个背着书包、偷偷打网游、可能连女孩子手都没牵过的半大孩子。可人家玄烨,已经是大清帝国的最高统治者,并且,当!爹!了!这事儿,简直比他八岁登基、十四岁亲政、十六岁智擒鳌拜还要让我觉得不可思议。后者是天才的政治谋略,而前者,则是一种……扑面而来的、混杂着生理与命运的早熟。
孩子的妈呢?不是后来被追封为孝诚仁皇后的赫舍里氏,也不是什么显赫的贵妃。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庶妃,马佳氏。史书上关于她的记载少得可怜,只知道她比康熙大几岁。这事儿就更有意思了,它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,更像是一种……怎么说呢,一种皇室的“标配”流程。在那个紫禁城冰冷的深宫里,一个还未完全长成的少年皇帝,和一个可能同样懵懂、同样身不由己的后宫女子,就这样,完成了一件关乎江山社稷的“任务”。
可惜啊,这个过早降临皇家的长子,名叫承祜,福薄命浅。才活了不到四岁就夭折了。
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个画面吗?一个十几岁的少年父亲,刚刚品尝到创造生命的喜悦,转眼就要面对自己第一个孩子的离去,心里该是何种滋味?史书上冷冰冰的几个字“皇长子承祜,幼殇”,背后藏着的是一个少年天子初为人父的欣喜,和转瞬即逝的巨大悲痛。这或许也是他后来对皇二子胤礽——那个他亲手抚养成人的嫡子——感情如此复杂、如此倾注心血的原因之一吧。失去过,才更懂得珍惜。
当然,你别以为这纯粹是青春期的荷尔蒙作祟。在那座红墙黄瓦的围城里,任何事,尤其是皇帝的家事,都绝不简单。婚姻和生育,哪一样不是政治?
康熙亲政早,但朝堂上鳌拜那帮老臣还虎视眈眈。早点生下皇子,就意味着皇权后继有人,是给天下、给那些权臣看的一个重要信号:朕,爱新觉罗·玄烨,长大了,能撑起这片江山了。早生儿子,就是巩固皇权,这比什么都重要。从这个角度看,那个十三岁就当上父亲的少年,肩膀上扛着的,远不止一个家庭的责任。
其实不止康熙,古代帝王普遍结婚生子都早得吓人。顺治,康熙他爹,也是十几岁就当爹了。这仿佛是爱新觉罗家的“传统”。搁在那个医疗条件差、人均寿命短的年代,早点开枝散叶,似乎也是一种对抗无常命运的生存策略。毕竟,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,对于一个庞大的帝国而言,继承人的稳定,就是最大的稳定。
再回头看看康熙这一生,子女多得惊人,史书记载的儿子就有三十五个,女儿二十个。从十二岁生下第一个孩子开始,他几乎生了一辈子,直到五十六岁还喜得幼子。这生育能力,放到今天也是相当炸裂的存在。但他这“超级奶爸”的背后,又是多少女人的青春和命运?她们的名字,除了少数几位高位分的后妃,大多都湮没在史书的尘埃里,只留下一个某某氏的冰冷代号。
所以,下次再看《康熙王朝》这类电视剧,当陈道明老师扮演的那个威严、深沉的中年康熙出场时,你脑子里不妨闪过一个画面:一个还带着少年稚气的十三岁男孩,在某个清冷的宫殿里,可能有些笨拙地抱着自己的第一个孩子,眼神里有迷茫,有欣喜,也有着与年龄完全不符的、沉甸甸的责任。
康熙几岁生娃?这个问题,答案不只是一个数字“十二”。它是一面镜子,照出了一个少年天子的早熟与无奈,照出了皇权下的身不由己,也照出了一段被宏大历史叙事所掩盖的、有血有肉的个人史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