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问我生儿子几岁踢球?
嗨,这个问题,真能一下把人问回十年前那个黄昏。我儿子,当时也就三岁不到,穿着一件明显大了一号的红色球衣,那是我压箱底的宝贝,颠儿颠儿地追着一个比他膝盖高不了多少的皮球。球滚得歪歪扭扭,他跑得踉踉跄跄,然后“啪叽”一下,摔了个屁股墩儿。
他没哭。
他坐在草地上,看看我,又看看那个滚到不远处的球,咧着没牙的嘴傻笑,口水都快流到球上了。
那一刻,我就知道了,关于生儿子几岁踢球这事儿,没有标准答案,只有一个开始的信号:当他看见球会笑,追着球会跑,那就开始了。
所以,别信那些育儿专家给你画的条条框框,什么三岁小肌肉群发育不完全,五岁才有什么空间感知力。扯!那都是纸上谈兵。咱们当爹的,谈点实在的。
三四岁:与其说是“踢球”,不如说是“玩球”
这个阶段,你千万别抱着培养球星的心态,不然你俩都得疯。什么脚弓推射、外脚背抽射,跟他讲这些,他可能觉得你还不如旁边摇摇车上的佩奇有吸引力。
这个年纪的核心就一个字:玩。
把球给他,让他用手抱、用脚踢、用头顶(当然是软的泡沫球)、甚至用屁股坐。目的不是让他学会什么动作,而是让他跟这个圆滚滚的玩意儿建立“感情”。这是最原始的兴趣启蒙。我管这叫“人球亲和力”培养阶段。你就是他最好的玩伴,陪他追,陪他抢,满地打滚都行。赢了,你夸张地满地翻滚;输了,你假装捶胸顿足。让他觉得,跟球在一起,跟爸爸在一起,是全世界最开心的事。
这比你给他报任何一个天价足球启蒙班都管用。记住,此刻,你不是教练,是玩伴。
五到七岁:真正的“黄金启蒙期”
如果说三四岁是播种,那五到七岁,这颗种子就到了该发芽的时候了。这才是大部分人理解的黄金启蒙期。
为啥?
因为这会儿的小孩,身体控制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,能跑得更稳,跳得更高了。更关键的是,他开始有了一点点“规则意识”和“团队概念”。他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指令了,比如“把球踢到那个门里”,而不是满场乱跑追蝴蝶。
这时候,可以考虑给他找个靠谱的青训班了。什么叫靠谱?不是教练名头有多大,拿过多少奖。而是那个教练,是不是真的喜欢孩子,懂不懂得怎么跟这帮小屁孩打交道。
我儿子五岁半的时候,我带他去试过两家。第一家,教练跟个部队教官似的,全程板着脸,一遍遍让孩子们跑圈、做枯燥的基本功。我儿子五分钟就蔫儿了,眼神直往场外瞟。第二家,教练是个挺年轻的小伙子,他把所有训练都编成了游戏,什么“小怪兽运球”、“炸弹人传球”,一群孩子玩得嗷嗷叫,浑身是汗,脸上全是笑。
我当场就交了钱。
因为我知道,这个阶段,技术的精准度远没有踢球的快乐重要。他需要的是在游戏中学习控球、传球,在追逐打闹中理解什么是配合。他可能一场“比赛”下来,连球都碰不到几脚,但只要他结束时跑过来跟你说:“爸爸,太好玩了,我下次还想来!”你就赢了。
八岁以后:兴趣的分岔路口
七八岁以后,孩子们的差异会变得非常明显。
有的孩子,可能就是我们说的“有天赋”,他学动作特别快,在场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球感。而有的孩子,可能依旧是那个追着球傻乐的“快乐足球”参与者。
这时候,作为家长,心态千万别崩。
别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能颠十几个球,自己儿子还在平地趟球把自己绊倒,就开始焦虑。
这其实是一个分岔路口。你需要做的,是认真观察,然后跟他聊聊:“儿子,你觉得踢球是跟小伙伴们一起玩有意思,还是想学得更厉害,去跟别的学校比赛更有意思?”
如果他选择了前者,那就继续让他快快乐乐地踢野球,享受运动本身。
如果他选择了后者,眼睛里闪着光,那你可以考虑给他找更专业、训练强度更大的教练和团队了。这意味着更多的付出,更多的训练时间,当然,也可能会有更多的挫折和泪水。
但无论走哪条路,请记住,决定权在他手上。我们做父母的,是他的后盾和拉拉队,不是他的主教练和经纪人。
说到底,生儿子几岁踢球,这问题本身就有点功利。不如换个问法:我们想让足球带给儿子什么?
是让他成为下一个C罗梅西,光宗耀祖?别做梦了,那概率比中彩票头奖还低。
我想让足球带给我儿子的,是在草地上奔跑的自由,是进球后振臂高呼的狂喜,是输球后和队友勾肩搭背互相安慰的团队精神,是被铲倒后自己爬起来拍拍土继续干的坚韧。
这些,比任何一个冠军奖杯都珍贵。
如今我儿子已经十几岁了,球技嘛,也就小区野球场中等偏上水平。但他有了几个一起踢球的铁哥们儿,身体结实,性格开朗,遇到考试考砸了这种破事,自己去球场上闷头踢半小时,出一身臭汗,回来就烟消云散了。
我觉得,这就够了。
所以,别再纠结“几岁”了。当你儿子能跑了,就给他一个球吧。剩下的,交给阳光、草地,和他自己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