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万别以为你家那个揣在怀里,软绵绵、呼噜噜的小毛球,就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。我跟你讲,这想法,危险得很!很多新手铲屎官,就是栽在这上面,看着猫咪还是个小不点的模样,结果一不留神,家里就多了一窝吱吱叫的小奶猫,自己稀里糊涂就“荣升”姥姥、姥爷了。到那时候,是喜还是忧,可就真说不准了。
所以,今天咱们就得把这个事儿掰扯得明明白白:小猫几岁能生?
答案可能会让你大跌眼镜——最早的,四到六个月大。
你没看错,就是四个月!想想看,四个月大的小猫,是个什么概念?那不就是个刚学会熟练使用猫砂盆,玩逗猫棒还笨手笨脚,连干粮可能都嚼不利索的“小屁孩”吗?可就是这么个小家伙,它的身体里,那套繁衍后代的生物程序,已经悄悄启动了。特别是那些品种猫,比如暹罗、东方短毛猫,成熟得尤其早,四个月就出现第一次发情,真不是什么稀奇事。
这事儿的可怕之处就在于,它的心智还是个宝宝,身体却已经具备了生育的能力。这就好比让一个小学生去怀孕生子,你觉得这事儿靠谱吗?简直是胡闹!
所以,我必须得用加粗、加大、加黑的字体告诉你,让一只未成年的母猫(通常我们认为一岁以后才算性成熟和体成熟)怀孕生子,绝对是百害而无一利的。
首先,对猫妈妈来说,这是一场灾难。
它的身体还没发育完全!骨盆窄小,身体各项机能都还稚嫩。怀孕对它来说,是巨大的负担。营养会被腹中的胎儿疯狂吸取,导致它自己发育不良,瘦弱不堪。更要命的是生产过程,难产风险会指数级飙升。因为骨盆没长开,胎儿很可能无法顺利产出,到时候就是一场生死考验,卡在产道里,大人小孩都危险,一尸数命的悲剧在宠物医院里可没少上演。就算侥幸生下来了,产后恢复也是大问题,体质变差,毛发枯槁,甚至可能因为不知道怎么当妈妈,而出现弃养、甚至伤害幼崽的行为。这根本不是爱,是彻头彻尾的伤害。
其次,对那一窝小猫来说,也绝非幸事。
母体营养不良,它们在娘胎里就“先天不足”。生下来个头小、体质弱,嗷嗷待哺,但一个同样是“孩子”的猫妈妈,奶水质量和数量都跟不上。这一窝小猫的存活率,可想而知,会大打折扣。你以为你收获了一窝可爱的小生命,实际上,你可能要面对的是一堆需要你24小时人工喂奶、保温、随时可能夭折的“小病号”,那种心力交瘁,谁经历谁知道。
那么,怎么判断你家那个“小祖宗”是不是已经到了这个危险的边缘期呢?你得学会观察猫发情的迹象。
这玩意儿一旦来了,你想忽略都难。那叫声,简直是“午夜魂曲”,凄厉、悠长,跟婴儿哭似的,能把你从深度睡眠里直接薅起来。白天呢,它会变得异常黏人,像块化了的牛皮糖,在你腿上、脚边、键盘上疯狂摩擦,蹭来蹭去。身体也会摆出非常标志性的姿势:前肢趴地,屁股高高撅起,尾巴歪向一边,嘴里还发出“嗷呜嗷呜”的叫声。如果你家是公猫,虽然它自己不生,但它会成为那个“惹祸”的源头,到处滋尿,标记地盘,那味道,上头得很,而且会想尽一切办法离家出走,去寻找附近正在发情的小母猫。
看到这些信号,你脑子里的警报就得拉响了!这不是什么“猫咪思春了,好可爱”,这是大自然在提醒你:再不行动,就要出“猫命”了!
说到行动,唯一的、最科学、最负责任的解决方案,就两个字:绝育。
别跟我扯什么“剥夺它当母亲的权利”这种拟人化的滥情。你把它带回家,你就是它的监护人,它的全世界。让它在一个完全不合适的年龄,冒着生命危险去生一窝它自己都不知道怎么照顾的孩子,这叫负责任吗?不,这叫失职。
真正的爱,是科学喂养,是为它的长远健康考虑。
给猫咪做绝育手术,是目前国际公认的,对家养宠物最好的健康管理方式。它能从根源上避免意外怀孕带来的所有风险。更能有效预防许多致命的生殖系统疾病,比如母猫的子宫蓄脓、乳腺肿瘤,公猫的睾丸癌、前列腺疾病等等。而且,绝育后的猫咪,会从那种被荷尔蒙支配的狂躁状态中解脱出来,性格变得更稳定、更温顺,不再想着离家出走,能安安心心地陪在你身边,做一个无忧无虑、只管吃饭睡觉打豆豆的“毛孩子”。
至于绝育的时机,兽医普遍建议在猫咪的第一次发情前,大概也就是六个月大左右。这个时候做手术,创伤小,恢复快,还能最大程度上降低日后患上乳腺肿瘤的概率。如果你错过了这个时间,它已经发情了,那就在发情期结束后,等它身体状态稳定下来,再尽快安排手术。
养一只猫,绝不仅仅是给口饭吃、给个地方睡那么简单。这背后,是沉甸甸的责任。了解它的生理周期,懂得在关键节点为它做出正确的选择,才是爱它的终极体现。别再天真地问“小猫几岁能生”了,你应该问的是:“我该在什么时候,带我的小猫去做绝育,让它一辈子都健健康康、快快乐乐。”
这,才是一个合格铲屎官的必修课。
发表回复